首页 > 管理 > 文学园地 > 正文

懂得薪火相传的敬畏思想

2016-06-07 10:10:04 来源:
所谓“敬畏”,即敬重、畏惧之意。敬,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坦诚;畏,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灵魂的震撼。

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但历来重视敬畏感。儒家一贯都有敬天爱人的观念,子曾曰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道家则存在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,《道德经》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
  如今,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,但是敬畏感却在逐步地弱化和缺失:某些人浮躁、庸俗、挥霍浪费;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,任意掠取资源;更有甚者,肆无忌惮,无法无天,为了一己私利,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,最终深深陷入罪恶的泥坑,演绎人间悲剧。所以,只有常存敬畏之心,才会时刻如履薄冰,谦虚谨慎,处处严格要求自己,保持正确人生航向,堂堂正正为人,踏踏实实做事,从而在工作、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。

  一是要敬畏自然法则。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,那么,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。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,自然界逐步向人类掀开它那神秘的面纱,从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引起物质本质的改变,到生物的构造与功能的无懈可击,再到宇宙天体间微妙的制衡关系。每时每刻,自然无不在展现它深邃的规律和美感,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。

  曾几何时,国人把吃野味当做一种时尚,无论是天上飞的、地下跑的,水中游的,无一不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;为了眼前利益,乱开乱采资源,肆意污染环境。殊不知,若对自然规则肆无忌惮便会招致灭项之灾。

  然而,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,科学家们——即那些离真理更近的人,面对自然是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谦逊。那么,我们又怎能不去敬畏这一位赐予我们生命,教会我们发展的智者?

  二是要敬畏社会秩序。读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现象,如果一个帝王对臣民有所惧怕,那个朝代就相对比较兴旺。相反,如果这个帝王百无忌惮,有恃无恐,这个朝代必定会出现动乱,甚至于离灭亡不远。古有箴言:“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,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。”

  在澳洲,人们把遵守规则视为一种高尚的美德。你可以看到尽管一个人在野外垂钓,钓到了不够尺寸的小鱼,一定放归大江大河;钓到了公螃蟹带回家,钓到了母螃蟹同样放归大海。因为澳洲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已经做出了规定。澳洲人一丝不苟地执行,在规则面前,他们宁可循规蹈矩,也绝不越雷池半步。

  只有对秩序产生敬畏,我们每个人细微的言行举止才能支撑起社会的道德大厦,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秩序,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,我们的民族也就能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。

  三是敬畏人间道德。康德:“有两种东西,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,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,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——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。”

  在今天的西方社会,宗教信仰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。对上帝的敬畏造就了大多数西方人的道德境界,赋予了他们履行道德的自觉性,这是源于道德的他律作用。

  而我国近年来,人们通过不同方式,例如读经、祭祖等活动,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,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。敬畏道德之心的拥有,是人们修身养性、培养理想人格的前提,是保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和睦的基础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。

  懂得敬畏吧:敬畏自然法则,敬畏社会秩序,敬畏人间道德。只有常存敬畏之心,我们才能把握自己,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,有所坚持,有所不为,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、人格得到完善,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、生生不息。

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:错的!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:错的!

近期,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,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,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。因为内容详[详细]